剛被髮現的行房屋貸款宮宮牆。 李宏 攝
  六下江南五次住在棲霞山行宮,乾隆皇帝特別偏愛南京棲霞山。可惜的是,那座當年氣勢恢弘的皇家建築,毀於咸豐年間的一場戰火中。現僅存遺址,只能看到行宮中的一些諸如青磚、柱礎等建築構件。2011年,棲霞乾隆行宮遺址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。昨天,棲霞山景區又傳來消息,棲霞乾隆行宮的外宮牆也找整合負債到了。 通訊員 李宏揚子晚報記者 楊娟
  資料>>>
  乾隆行ARMANI宮6年建成
  游人無意發現
  遺跡長800米負債整合面積40000平米
  昨天上午,揚子晚報記者跟隨景區工作人員來到現場,只見一排長長的石頭位於景區“萬松山房”的南面,已進入“乾隆行宮”的範圍。“當時宿霧這組石頭整體基本隱藏在草叢中。”工作人員介紹說,寬約50釐米,高低不等,不註意根本看不到它。走近一看,它由很多的岩石疊砌而成,其材料是本地的砂岩。不過,砂岩中的顆粒有粗細之分,牆體疊砌時利用小石塊支墊,下部石塊較上部的石塊稍大,錶面附有青苔,建築風格以及使用的建築材料,基本上和附近的為保衛乾隆皇帝的御林軍的駐扎地——小營盤的圍牆一模一樣。
  “這裡是游客無意中發現的。”景區工作人介紹說,接到游客的電話後他們立即到現場勘查,當時判斷是建築的牆基,目測下大約近30米,“其中一塊石頭上明顯有字跡,但已模糊不清。”工作人員說,隨著不斷清理這排建築遺跡附近的雜草,意外再一次呈現,這組長長的岩石竟然只是冰山一角。更長、更壯觀的建築遺跡沿著山勢而下,或高或低,蜿蜒曲折,在一處景區游步道的地方,建築遺跡突然變寬,很明顯是一個平臺。再一路向西,快接近景區著名景點“千佛岩”的地方,建築遺跡突然消失。
  然而在對千佛岩周邊的地勢考察後,靠近千佛岩的最上端又找到了建築遺跡的痕跡。然後,再沿著山體一路向下,經過春雨橋(附近也有一處平臺),沿著中峰澗,再到試茶亭,最後到暢觀亭截止,也就是第一次發現該建築遺跡的附近。據介紹,整個建築遺跡的走向基本上呈接近正方形的形狀,據現場測量,該正方形的邊長在200米左右,整個建築遺跡長度在800米左右,圍合的面積在40000平方米,整個路程走下來花去近2小時的時間。
  查閱《攝山志》後
  對照“圖說”確認是行宮宮牆
  這處發現的建築遺跡究竟是什麼?它處於乾隆行宮的範圍內,與乾隆行宮到底有沒有什麼關係?景區工作人員隨後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記載。
  根據《攝山志》捲一“圖說”,上面有清朝宮廷畫師所繪的“乾隆行宮”圖,根據對照,該建築遺跡沿著山勢而建,北至萬松山房,南至春雨橋,西鄰千佛岩紗帽峰,東接暢觀亭,北高南低,正好將行宮四周團團圍住,起到了保護行宮的作用。“這應該就是我們早就想找的乾隆行宮宮牆了。”工作人員說,南北各有一個平臺,應該是當時留守士兵站崗的崗台,也就是乾隆行宮的兩個宮門。他表示,一直聽說乾隆行宮外圍有一個宮牆,但行宮早就被戰火破壞,裡面有很多建築基礎和牆,也不知道哪堵牆是行宮的宮牆。“這次乾隆行宮的宮牆首露真容,將幫助我們更加詳細和準確地界定整個行宮的範圍,為棲霞山帝王文化增添了珍貴的實物資料。”
  景區有關負責人表示,這一次發現,對研究棲霞乾隆行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,將進行相關的整理和保護工作,並對現場進行插牌,對整個行宮的範圍以及其內的各個建築用文字予以標註。同時,計劃根據乾隆行宮內各建築的具體位置以及外宮牆,製作沙盤供游客觀賞。
  資料>>>
  乾隆行宮6年建成
  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到過棲霞山。據《南巡盛典》記載,清乾隆皇帝對棲霞山鐘愛有加。他六次南巡,五次駐蹕乾隆行宮,前後共四十五天。棲霞山乾隆行宮於1751年開始動工建設,由當時的兩江總督尹繼善負責修建,歷時6年,於乾隆十七年(1757年)建成,它是乾隆在南巡時所建行宮中最大的一座。  (原標題:棲霞山乾隆行宮宮牆找到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xhebswaxdy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